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海王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良缘鸭定

正文 第48章 周氏归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是风俗。每年这一顿,都是魏氏亲自做的。她得把包着花生做了特别记号的饺子,放到指定的人碗里,比如杜世城、二金、三金。

    乡人经过繁复劳累的忙年,现在到了享受的时候。家家户户过年期间都是吃吃玩玩,串亲访友,听唱戏看划旱船。

    清河县是离江陵城最近的县城,而杜家沟是离清河县最近的村庄。此处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是十里八乡生活富裕的村子。所以无论戏班子还是杂耍艺人都愿意到杜家沟来表演挣钱。

    碾谷场上,临时搭了个大大的戏台。

    悠扬婉转的丝竹弦乐声中,两个长相秀美的花旦和小生,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得缠绵悱恻。

    刚刚唱罢退场,又上来一群穿红着绿,脸上涂着红白蓝黑的油彩,背后插着旗帜的花脸,在锣鼓铙钹声中铿铿锵锵耍了一回花枪。

    后来出场一个老旦,踱来踱去,在二胡声里,喋喋不休地唱,偏她的唱词让人一句也听不懂。

    杜梅四姐妹吃了早饭,就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出来看戏,日头照得正暖,听着“天书”,不禁有点想打瞌睡。

    “快来看,划旱船的来了!”一旁眼尖的男孩冷不丁吼了一嗓子。

    划旱船又叫摇花船。扎一个船型套在演船娘的腰上,船型上插着绢纸做的各色花草。旁边一个男子扮成艄公模样,两人一唱一和,大多是讨口彩的吉利话。另有四个年轻的女子在两边帮唱,讲究的后面还有二胡、鼓、钹配乐。

    他们不扎戏台,走街串巷表演,专门在富户门前停留。围观的人可以提各种问题,聪明有经验的艄公可以应对自如。表演若让主人满意了,可以得到米面馒头旧衣服,甚至还有赏钱。这些人都来自偏远地方,一家子老少齐上阵。平日里饭都吃不上,也不管过不过年,出来挣点口粮。

    杜梅姐妹随着人群看见划旱船的到了族长杜怀炳家门前。

    杜梅家是村口第一家,往年,划旱船的都要在她家院门前闹一闹,今年却是一闪而过。做这行的,靠得是眼尖耳灵,大抵是得了风声,就没有停留。

    二愣子的腿可能好了,他正爬坐在大榆树的枝桠上,对船娘艄公说荤话。引得围观的男人哄笑不已,女人们则羞红了脸。

    杜梅听不下去,就带三个小的回家去了。

    大金和三金两家去舅舅家拜年了。二金新丧,魏氏怕他兄弟们忌讳,就没有叫人跟去。

    “娘。”杜梅推门进屋,许氏正在喂奶。

    “怎么不在外面多玩一会儿?”许氏虽在屋里,外面鼓乐的声音,断断续续传到她的耳朵里。

    “唱戏的都听不懂,只犯困。”杜桂坐在小凳子上,打了个哈欠。

    “嗳,划旱船的也没去年好玩。”杜桃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

    “还是娘讲的故事好听。”杜樱笑道。

    “娘,你还是教我们认字算术吧。”杜梅已经能在外面的对联上认出一两字了,这让她对认字有了更多的渴望。

    “也好,现在刚好有时间。”杜松吃饱就睡,乖得很。

    许氏从花鸟虫鱼教到山川河流,从四时节气讲到日月星辰,杜梅学起来异常轻松,简直就是过目不忘,过耳不忘,显然比做菜更有天赋。

    杜樱和杜桃则常常把一些相似的字弄混,索性就读半边字。惹了不少笑话。而杜桂年纪小,讲多了,记不住,左耳进右耳出。

    大金三金两家要在舅家吃过午饭才回来,所以杜家吃午饭的人少。昨晚的菜还剩下一些,杜梅也不等魏氏叫,就手脚麻利地热了热。杜世城爱喝鸭汤,杜梅记在心里,特意又加了点水,多炖了一会儿。

    杜世城的咳疾好了一点,不知是钟毓调整的药方起了效果,还是鸭汤滋补。他中午的时候,又喝了两碗汤,鸭肉有点柴了,他依旧吃了一些。

    整个下午都在学算术,杜梅对她的母亲钦佩至极,她原以为她母亲的厨艺刺绣,旁人比不了。

    现在,她不仅能把字讲解成一幅画,一个故事。还会心算、珠算、看账本!

    杜梅自然是学得最好的,杜樱和杜桃对数字很敏感,一下子就学会了,两人一个出题,另一个答,玩得不亦乐乎。杜桂不开心,她们能脱口而出的时候,她还要数手指头呢。

    “你还小呢,长得跟姐一样大,就什么都会了。”杜梅摸摸她的头。

    “嗯。”杜桂不甘示弱地继续扳指头。

    许氏满眼慈爱地看看四个女儿,因为二金新丧,钱又都给二金花了,所以四姐妹新年里只穿着旧衣,只是洗得干净整洁。

    次日,初二。是出嫁的女儿携夫带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上到穿的衣服,下到带的礼物,都不能马虎,这彰显着女儿嫁得好不好,日子过得顺不顺,也是乡邻攀比的一种方式。

    许氏自被二金救回杜家沟,就没回过娘家,她只说外地逃荒来的,却讲不清到底是哪个外地。所以杜梅四姐妹对初二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只和初一一样,出门玩了,四姐妹有了一个新玩法——认对联上的字。

    谢氏父母亡故,她又是独生女儿,没娘家可回。三金就履约到废稿家去看他写的旷世奇书。

    三个媳妇中,只有周氏,虽父母不在了,还有五个哥哥。每年春节轮着招待她,这是她在杜家觉得比其他两房媳妇重要的一个标志。

    无论在京城还是乡下,娘家都是一个已婚女子的靠山。大到门当户对的婚姻,小到夫妻龌蹉的调停,娘家人都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周氏之所以敢在杜家肆无忌惮地欺负二房,不仅是许氏人善可欺,还因为她没有一个可以为她撑腰的娘家。

    可今年,周氏宁愿自己像二房三房一样,不用回娘家。她上次为金锞子的事,不仅自己挨了县老爷的打,还带累娘家二嫂的侄子小五儿的师傅捐了500两银子。

    这被迫捐了钱的崔喜顺,一定会把气撒在小五儿身上,自己今年刚好轮到二嫂家,这要闹起来,自己还真没脸见人了。

    周氏心里曲里拐弯想了九九八十一遍,大金却是啥也不想,啥也想不到。他一早穿戴整齐,见周氏磨磨蹭蹭,不免有点光火,但大过年的也不好发怒,不吉利,所以只好忍着。

    周氏终究挨不过,一家子回了娘家。他五个哥哥都已分开单过,各家一个院子。她走到二哥院子前,发现是铁将军把门。她隔门叫了几声,没有应答。她心里莫名松快了。

    大金嘀咕:“这二哥太不像话,明知道我们要回来,怎么也不留人?”

    “算了,算了。”周氏摆摆手。

    杜栓三兄弟也有点失望,这都快到饭点了,他们都跑饿了,难道再跑回杜家沟吃饭?

    “那怎么办?”大金举了举手中的两盒点心说。

    “我看看,其他哥哥在家不?”周氏皱眉说道。

    周氏挨个叫了叫门,没有一家应她。今儿真是奇了怪了。

    三哥家的人出门忘了关鸡了?鸡跑了一院子,到处拉屎。

    四哥家的烟囱还冒着烟,做过早饭,忘记封灶膛了?

    五哥家院子里晾晒的衣服正滴滴答答淌着水,这么不赶巧,前后脚错过了?

    大哥家离着有点距离,她大嫂娘家只剩侄儿,断没有长辈给晚辈拜年的道理,周氏带着一家人,直奔大哥家。

    大哥家院门虚掩,有说笑声传出。

    “大哥、大哥。”周氏伸长了脖子叫。

    屋内说笑声戛然而止,死一般沉寂。

    “哥、哥,我是幺妹。”周氏拔高了嗓门叫,隔壁邻居都听到了。

    半晌,屋门开了,周氏大哥周大虎出来了:“咦,老妹,你怎么在这?”

    今年轮到二弟,周大虎可没有招待他们一家的准备。

    “二哥,不在家。其他哥哥也不在,我总不能……”周氏有点伤心了。

    自己五个哥哥,回娘家的日子,居然还要赶回婆家去吃饭。就算婆母不说,三房谢氏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羞辱她的,所以她宁愿饿着,也不能回家吃晌午饭。可大金和三个儿子怎么办呢。

    “先进来吧。”这样在院门口站着,会惹乡邻闲话。

    这老二家的也太不是东西了,大门一锁,自己逍遥快活去了。老三老四老五家的一个比一个精,不是躲在家里,就是溜出去玩。

    要不是家里刚好有客,他也要装死不理。

    周大虎无奈地带着周氏一家回到家中,他的老婆邓氏对他狠狠地白了一眼。

    他家里正坐着一位客人,约莫四十岁,穿一身蓝色棉长袍,古铜色脸,见人三分笑。

    “这位是……”周氏虽出嫁十多年了,村里的人,她还是认得的,这人面生。

    “哦,你不认识,这位是陈钱村的陈师傅,是你侄子的师父。”周大虎简单介绍了下。

    周氏这才想起来,大哥的儿子在县城里一家饭馆做跑堂学徒,这位大概是管事的。

    “这是我老妹和她一家子。”周大虎笑眯眯地转身向陈师傅介绍。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家招待客人,饭馆的生意清淡。周大虎好不容易才请了陈师傅出来,准备在家好好招待一番,没想到被周氏搅了局。

    周氏不傻,她忙放下东西,到厨房帮忙。

    大金在堂屋陪着说话,杜栓三兄弟在陌生人面前有点拘谨,只默默吃瓜子花生,不说话。

    邓氏见周氏到厨房来帮忙,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过门是客,何况家里姑娘归省是娇客,没有撸袖子下厨房干活的道理。

    “你别插手了,仔细弄脏了衣服。”邓氏用胳膊肘推她。

    “嫂子,我天生没事,又不能陪客。”周氏利落地到灶间烧火。

    邓氏也不好拒绝地太狠,只好由她做些简单的事。

    过年的饭菜好做,大多是现成的,一会儿工夫,堂屋就开饭了。

    男人们围着吃喝,周大虎和大金陪着陈师傅喝烧酒。陈师傅在饭馆里,好歹是管事,好酒好菜也是尽有的,对乡下的粗茶淡饭却也不挑。三个大人喝得还算畅快。杜栓三兄弟,不敢造次,只规规矩矩地吃饭。

    邓氏和周氏姑嫂两人在厨房闲坐,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他小姑,年三十晚上,你二嫂娘家兄嫂打上门来了!”邓氏看着周氏,犹豫了半天,悄悄地说。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