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海王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

正文 色相集之私人行走第5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高低不平,石板残缺不齐,这些都是那么真实,我觉得我贴近的是曾经存在的鲜活的真实,而不是对过去的复制,不是今天的人们对过往生活的肆意诠释。老街上有很多工艺品商店,用以满足喜欢猎奇的游客,有古董,有少数民族的饰物,还有蜡染扎染物品,随意走过,我们没有什么购物的兴致。古镇引起我们购物欲望的地方是沈先生故居,那里有很多沈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市面上看不到的集子,我买了先生的自传和一个美国人写的沈从文传,在那里还发现了相思豆项链,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特产,只是觉得相思豆红得灿烂,所以买了一大把,想等回广州送给朋友们。现在,那些相思豆还挂在书柜的拉手上,反而不舍得送给别人了。  沈从文故居很平常的,和古镇的一些高屋大宅比起来,沈宅算是一户平常的人家,从出生到他离开,沈先生在凤凰住了15年,这15年的生活后来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也活在他的作品中,所以很喜欢看他的自传,看他细致地描写发生在他童年的逸事,然后想象那个柔软白皙的男孩子如何深刻地感受着周围,如何在多年后怀着温情娓娓叙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沈从文先生  在凤凰的最后一站是黄丝桥,在凤凰城东去不远的地方,坐车需要1个小时左右,黄丝桥古城位于湘黔边境,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古城应该算是古代“边墙”线上的战略要地,始建于唐朝,改建为清朝,是一个坚固的石头城。黄丝城是圆型的,走在城墙上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极目远望的时候,你会觉得天高地宽,而人是那么地渺小,筑城而居一样无法真正保护自己的生命,因为这道城墙一样是隔开苗汉两族的藩篱,残酷的民族纷争在从文自传中多次提到,尤其是胜利的一方用提着的耳朵的多少来衡量战绩的描写,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毛骨悚然。而那样的事实就发生在黄丝桥。今天生活在古城的人依然很清苦,但他们很安逸,孩子们在门外快乐地奔跑,老人在屋檐下惬意地晒着太阳,脸上流露的是知足的笑容。看着他们,我很感慨,想到大城市中为名为利而营营役役奔波的人们,我经常会有迷失的感觉,有时候真的搞不清楚我们到底应该要什么。  湘西之行总共不过短短的几天,然而对我来讲是一次心灵的旅程,那份体验和那份感悟觉得不是一篇游记能够容纳的了。&nbsp&nbsp

    湘月湘行七日:感觉张家界图

    菊斋主人  鬼斧神工黄龙洞  黄龙洞天龙桥  说到黄龙洞,起先有些恹恹的,因为觉得全国山河一片同,但看过就知道,黄龙洞真是鬼斧神工。原想溶洞不过就是溶洞罢了,再奇异的钟乳石也只是人言的刻意形容,但黄龙洞的恢弘超出我的想象。  南天门、定海神针、龙王宝座,越看越奇,最为神奇的是定海神针,虽然粗了一点,但是在高深的洞中直刺向岩顶,仍然算得像是一根针的。另外还有一株雪松,岩溶一层层的覆盖下来,把它雕得满身晶莹,无须动用想象,已经是天然一幅雪景。  站在嶙峋的石柱间,洞际高而远,几百万年来,造化在人类不知道的地方,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你惟能以鬼斧神工来形容。 而黄龙洞最震憾我的还不是它的奇巧,十五公里幽深的洞岤,不时展现出大开大阖壮阔的天象。尤其是站在空旷地时,头顶那一片广漠,几乎令人以为是日暮时分一马平川的旷原,远处有阴云流动,笼盖四野,天就要黑了恍惚间,你难以想象这竟是在地底。  洞内甚至有桥,有水,有沟壑纵横的“水田”、“旱田”,灯光照着岩壁上绿生生的苔藓,只是没有太阳,永远没有。  湘绣山峦  我们在第二天前往天子山。天子山与张家界森林公园其实归一个景区,依我看,两者选其一看看即可。相比起来,天子山开发晚,天然的生气犹比张家界多一些。  去天子山的时侯天色尚阴,正担心下雨,幸好很快便拨云见日,薄薄的阳光透过树叶漏下来,秋高气爽,真是个好天气。  天子山的游人不多,在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独自拐过一个个大弯第二天在张家界路上车子可就多了,登阶梯的人也多了几倍不止。秋天的山峦很好看不说那一望无际渐渐隐淡的峰形,山上植被非常茂密,一层一层,茸茸地铺展开来,让人忍不住想用手去抚一抚,中间杂色纷纭,绿茵茵的底子上,这儿一块黄色,那儿一撮红色,五彩斑斓,仿佛是天然的湘绣,温暖厚实地披在层峰上。问司机那些是什么树,他说是杂树,各种树都有。一路行去,都是这样的山峦,看得多也不觉得烦,那是自然的织锦哩 快到天子山的时侯,司机指着远处的岩石告诉我们,那上面停了一只鹰,大约有百来斤重,傍晚时分飞走,第二天又来,附近山民十数年来想捕它,一直捕不到,我们连忙相互询问着摇低车窗看去,只见着比笔尖还细的一点黑影小心地突出在大岩石上。  从绿喁庄园进去,就该一梯梯地爬到最高峰了。当然坐轿子也可以,走在山路上,不断有抬着轿子的人问我们,抬一个三百块,他说十一的时侯最贵要八百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真不是盖的。好在我们一行都年轻,本钱基本上还是够的。不过爬山时最初半个小时内最容易绝望,一口气撑不过去,极容易畏高如虎,捱过这个时间,劳累就不那样明显了,好在有亭子自动为我们计算里程。天子上从山脚到山顶十五里,中间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供人休息的小亭子,摆了一些凳子供人歇脚真个是歇脚,连带卖一些果子、拐仗之类的,总共有十个亭子。 这地方似乎盛产猕猴桃,山上也有野生的桃树,只是枝叶遮遮掩掩,可见不可得,只在第八个亭子间,当路一株桃树,让人觑得分明,亭子间地上也堆了一堆果实,我们商量自己爬树去摘的可能性,店主摇摇头,说他们也是雇山民摘下来的,那株树近在咫尺,枝桠间有累累的果实,可恨偏是只能远看,我打量一下离地高度与脆弱的枝干,微觉寒向胆边生。野生桃样子小些,味道倒不错,猕猴桃最多的还是凤凰,个大,色相佳,极便宜。我们在凤凰车站等着上车时,曾看见有一队旅行团人手一箱,那桃子还连枝带叶的。 野生猕猴桃补足了我们的体力,第八亭子间的数字更增加了我们奋勇向前的信心,想想看,再数两下就到了,多么鼓舞人心。  我们就这样爬到了山顶。  山里人家  山路边偶尔也会看到一二农家,他们的田就紧紧靠着山路,房子前疏疏扎个篱芭,或者只是南瓜藤缠绕着隔出一个界线。有短的石阶径直引向屋前天井,没有任何防范。  姐姐想摘些山里自产的果子买,托司机先去问了,我们随后跟了他上去,主人说昨天刚刚全部摘完了屋子前有许多梨树,果然连小的果实也不见一个,她拿了半筐的梨子出来,就是那种皮色扎实的山梨,一块钱一斤。她的紧邻还有未摘的梨子,我犹豫着刚跨过水泥界线,坐在门口玩的一个两岁小孩,有着淡黄的头发,浓眉大眼,像是一个污脏的洋娃娃,看见我,赶紧逃进屋里,她八岁大的姐姐从堂屋里跑出来,领我们走到屋后的田头去。这家种了不少东西,屋前有番茄、南瓜、冬瓜那几个南瓜满身灰尘沉甸甸地坐在地上,惟能以“巨大”来形容,屋后有辣椒田,小红辣椒皱起了皮垂在枝上,屋侧种的东西更多,萝卜、花椰菜、还有那株令人惊奇的梨树  从来没有见过梨树是这样结果子的,满树都垂下枝干来,倒将树干笼在中间 ,拳头大的梨子在每一根枝条上累累地生着,都压弯了枝头,有一两个还掉在地上了。  我是生平没有见过世面的,连忙叫了人来看,再跨进院子时,那个洋娃娃惊叫起来:“她又来沙她又来沙”  我们问跟来的小姐姐能卖不卖她说要两块钱一斤,“隔壁才卖一块钱呢。”有点想不通,她说:“不是我要卖的沙,是家里大人要卖的。”  这家大人要么是个生意奇才,要么是个育梨能手,“这些树都有哪些是梨树”我问她。“这株是,那株也是”指指点点,好家伙,敢情门前都是,春天的时侯雪白的梨花开时一定很美丽。  走下阶梯的时侯,那个洋娃娃一声不吭地看着我们走远,又低下头玩起石头来了。  土家山歌  第一次听土家姑娘唱歌是在宝峰湖。宝峰湖的门票贵而不合理,不是好景点,可是那些歌声真是迷人。  游船要在宝峰湖里转一圈,有两艘船职业性地停在湖心,游船经过时里面的姑娘会出来唱歌,当然这是游览点的一个程序,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船经过时不过数分钟,穿着演出服的姑娘一掀帘子站在她的船头,唱得十分草率,面无表情,船未离远,帘子已经摔下来了,但是这些女子天生一付好歌喉,没有任何伴奏与扩音器,听来倍觉清亮。  船上的导游怂恿船上的男士与姑娘对歌,说只要对上四句就可以把姑娘带回去,如果对不上呢,就留在这里替姑娘砍三年柴。船上开始左推右搡,经过第一只船时没有人有勇气唱,经过第二只船,在导游的百般教唆下,终于有一个男子引吭高歌“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想了想,没有想出下句是什么,只好仍然“看过来,看过来”这边船上正笑作一团,对面船上清亮的歌声果然出来了:“农家没有好招待哟,唱支山歌待客人来,哟~~喂”  天子山与森林公园的山路上,开阔些的地方也有女孩子摆了凳子与茶水,招呼游人“免费坐”,当然“免费坐”是可以的,听歌就要“花钱点”了,多穿着粉红的绸缎衣裳,脂红粉艳,结尾一句“哟~~喂”倒是爽朗清脆。  后来在土家民族风情园也看过半场表演,无论是男是女,谐趣的对唱还是欢快的独唱,结韵总是有个“哟~~喂”,好听煞。&nbsp&nbsp

    湘月乡行图

    天才的白痴  沅陵 7月7日  这两日天公作美,气温适宜。对高考场上的学子们来说,可谓怡人。如果不是我的老弟也在其中,恐怕也没有机会在沅陵悠闲地过两晚。  上午9点在一中校门里面的陈列窗里找到我老弟的考号和考场,没有去看他。从考场出来,往教委去,拐进小巷,穿行其间,找到鹤鸣山小学。七年前曾经在这里参加考试,那时还不明事。没进校门,一直沿斜坡走到江堤上,从马路上回来。雨很大,湿了裤脚。  径自回旅馆,换了一条,撑一把伞,往城西走。沅陵只是一座小城,在大街上走,却不乏丽人。一直不停地走,到人大、政府机关处,路过一道堂皇的大门,却不见有任何标志。估计在前面马路上看到的路牌所指“县政府”应是此处吧。再往前是一条小路,不知道往何处。回头走,看到一位姿态绰约的丽人,撑一把红伞。放慢脚步,她走到我前面。像特务一样跟了她很久,她在一个路口停下来打电话。欣赏了许久,也让眼睛很享受了。正要继续往回走,看到一条小巷,伸出的屋脊颇有古朴之风,以为龙兴寺在此不远。那是我一直想拜访的胜地。走下去却是胜利公园,是为纪念平定湘西而建,供着一个握枪的士兵,极为夺目。进公园,又是一个斜坡,直下江堤。原路返回。这里不收门票。  中午到一中,看了一下弟弟。一个人吃过饭,回旅馆睡了一觉。  龙兴讲寺  下午三点多,又往城西去。经一同学指点,得知道龙兴寺就在县政府那条小道前面。先从县府大院外面的另一条马路前行,经过胜利公园。再次来到上午看到的小路上。拐弯不足百米,豁然开朗。龙兴寺就在眼前。  不见游人,售票员向我问时间。门票1o元。进寺门,见一雨棚,内叠许多黑色古木,成堆码放,当是黔中郡遗址发掘来的,还散发着腐味。  再前面,是一石雕,侧卧人像,是书院名人王阳明。此地原名虎溪,唐时建寺,后辟为书院。因明朝王阳明在此讲学,使虎溪书院得以扬名。今日得见,始知名为虚传。虎溪不存,书院无踪,如今只似偏僻的僧院。奇怪的是,寺里的大雄宝殿并未供奉任何佛仙。  石雕人像下面是一座牌坊。只记得从下面看是刻着“青云直上”四字。下面就是无佛的大雄宝殿。介绍中说明人董其昌在此题词“眼前佛国”,也不见踪影。难道是因为游客稀少,不肯示人从这里一直到江堤边的山门,只见到两个工作人员。实在无法将这里和博物馆等同。大雄宝殿下面题有“龙兴讲寺”和其他字的几座门坊和不甚了了的殿堂。它们并无任何奇异处。唯一使它们不同于常的,是他们曾经见证过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屡经兴废,如今这里只剩些断瓦残垣。  牌坊的上面是另一幢房。当初是书院的正殿,名士们讲学所在。原物已被毁坏,现在只有仿造的膺品。只有最右边的一间,陈列着出土的元代古尸。只记得墓主黄澄庆,生于南宋1228年,78岁终。曾任知州。如今只剩几枝枯骨,任人观瞻。这干枯的肉体,又为小城增添了一些炫耀的资本。  简介上说,此寺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这里曾是古秦黔中郡治所在,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它只属于逝去的时代。现代的浪潮抛弃了它,无可奈何。  来的时候迟了,没看到先民们流传了几千年的龙舟比赛。江水浊,河边泥烂。走在小雨淅淅的马路上,偶尔也能闻到一阵清香扑鼻,那是路边种植的乔木散发出来的。 也曾在胜利公园南门的胜利门牌坊边凝神良久。仿佛看到过去与现在在这里承接。纷争已成往事,眼前只有宁静。牌坊静静地立在那里,承受着人间烟火熏燎。树放新绿,雨后更艳。有一棵树,只在孤零零的枝上绽放出点绿色,显得凝重。有几只鸭子,不知谁家,它们悠然自得,来往无意。去去回回,送走了日月轮替。一瞬间想到了历史,想到苍老。当年沈从文看到的也是这样的吗  我是沅陵的子民,永远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生养我的这片土地,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我爱这里。&nbsp&nbsp

    湘月井冈山之旅:途访炎帝陵

    bsp;炎帝陵地处湖南东南边境,井冈山西麓,古属荆地,秦以后属长沙郡,史称长沙茶乡之尾。我们从郴州出发,循洣水河而行。蜿蜒而行数小时,但见青山峨峨,绿水悠悠,古木葱葱,赫然眼前的红墙飞檐的建筑群,导游转过身告知我们,前面就是始祖炎帝陵了。炎帝陵在今炎陵县,洣水河畔。  我不知道洣水到底有多长,事实上,过了东江水库以后车就临水而行,穿过了湖南,走进了江西。平坦的山路旁,水流缓慢,轻敲慢击;山高谷深的时候,河水奔腾,涧里飞花。我们曾经停留在一不知名的跨越山谷的大桥边,桥两边山势险峻,峡谷幽深。凭栏望去,远处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是那种会让人融化的绿,丰富,层次分明,是用尽油彩也无法涂抹的,让人心醉的鬼斧天工。还有那水,那流淌而去陪伴炎帝的洣水,是深绿的水潭,从高处望去,你简直感觉不到她的流动,那是一种安静的镶嵌,像一块温润的翡翠,被形态各异的鹅卵石环绕,颜色的深浅在告诉你,她是深藏还是浅露。最迷恋那山谷,因为它不贫瘠,丰润的水源悄然而出。山石,不再干枯,即使是在烈日下。清冽的山水渗出了,石壁湿漉漉水淋淋的。最摄人的是摩崖飞花,高峭的岩壁上水珠飞溅,像摇曳的仙女的漫天飞花。在强烈的阳光的映照下,天空中飘舞着缤纷的五彩。同伴们惊讶,欣喜,纷纷仰起头,展开身心,任水珠洒落在脸上,身上,张开双唇,迎接上天的雨露。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水雾中飞翔,即使是坠落,我想,我也会毫不犹豫。在某些时刻,一瞬胜过一生,一瞬就是永恒,只要值得。  洣水一直陪伴着炎帝陵,不管他是显赫的,像今天有着精心涂抹的屋宇墓碑;还是朴实的,像过去的几千年,既不封土,也不植树,流动不止的水始终在这里,从早到晚,从冬到夏。炎帝本来就是大地的儿子,像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源于尘土,复归于尘土,人生本来就是一次短暂的行程,但炎帝却留下了那么多,为后来的人们。后人称颂着他功德,史书上这样记载的:粮食之得,耒耜之利,冶陶之功,交易之惠,遍尝百草,八八重卦,削桐为琴,蜡祭傩舞,赫赫功绩真是数不胜数。即使如此,我们的始祖炎帝依然是朴实的,他与泥土为伴,与自然为伍,所以没有人用钱来祭奉他,祭祀桌上摆放的是五谷,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粮食;炎帝也不是高居圣坛的神灵,而是保佑所有子嗣后代的庇荫,他的塑像慈祥而温和,像我们熟悉的,曾经牵过我们稚嫩小手的老人,留下的是温暖,亲切,祥和的心境  炎帝陵陵殿为四进格局,一进为午门,走进午门是题写的汉白玉石碑,上书炎帝陵几个字。石碑两边分立着神鹰和神鹿,传说神鹿曾为炎帝喂奶,神鹰曾为炎帝遮荫。那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郴州的苏仙岭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而且那里还有一幅很传神的壁画,画上一个赤身的男孩子跪在地上,吸吮着母鹿的ru房,母鹿脸上洋溢着雌性动物所特有的温柔和祥和,旁边是一只白鹤,她挥动着羽翅,为孩子遮荫庇寒,非常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动。人类与自然曾经是那么的亲密,那么的相亲相爱,相生相伴。  二进为行礼亭,有周培源手书的“中华始祖,光照人间”。三进为主殿,炎帝神农氏的金身祀像放在殿中,大殿门额高悬陈云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为木刻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炎帝像非常生动平实,额蓄沧桑,面蕴睿智,右手捧着稻穗,左手拿着灵芝,赤足之间的竹筐里满放着药草,仿佛还散发出清香。像刚从田野山间归来,在这里稍事憩息。我想人们更接受这样一个朴实如老农一样的先祖,像给我们生活的土地一样,亲切,淳朴,永恒。  炎帝陵四进为墓碑亭,有墓冢墓碑,古朴凝重,古树参天,仰头望,树梢间有鸟巢,有不知名的鸟儿拍翅而过,微风中,鸟声阵阵,意趣悠然。旁边的御碑园有历代御祭文碑5o多块,而在记事文碑里有一块非常有特色的碑叫“为人民多做好事碑”,据说是根据胡耀邦讲话而题的,他曾徒步谒陵,感慨之余发表了那样的讲话。  世事沧桑,留与后人评说,面对泱泱始祖,我们能许诺的也只有不愧此生了。&nbsp&nbsp

    附录美食图

    社饭    社饭是土家人每年二月“社日”必食的“佳节饭”。其作法是先于节日前上山扯来野葱、社菜,洗净剁碎,放于锅中焙干。煮饭时,先将肥腊肉炒香,铲出待用。煮饭时以三分糯米和一分粘米混煮,粘米半熟后方下糯米,然后将米汤滤净,放进社菜、胡葱和腊肉,搅拌均匀,阴火焖熟。揭开锅盖,香气盈室,其味妙不可言。  湘西血豆腐  居住在湘西一带的土家、苗放各族人民十分喜爱吃“血豆腐”,这种豆腐色味俱佳,制作简便,是一种理想的冬季干菜。湘西人常以这种菜招待贵宾。其制作方法是:将鲜豆腐捣烂,配上适量的粉状花椒、辣椒、盐,加入少量的鲜肥猪肉丁,与适量的鲜猪肉调拌均匀,猪血的数量要掌握好,多了,血豆腐就会太硬,太少了又难以捏成团,以后吃时不易成条块。拌匀后,将豆腐捏成扁圆形豆腐团,然后将其在草木或是谷壳烟火上慢慢熏干,一般熏一个星期就可食用了。  炸血粑  血粑是用猪血和米面混合制成的,呈褐色。油炸后口感似炸年糕,外酥里糯。吃的时候刷自制的辣酱,这种辣酱由辣椒、大蒜、花椒等原料炒成的,口味浓重,咸辣。  烤牛肉串  小竹车上一个蜂窝煤炉,上面架着铁板的箅子,箅子上均匀的打着孔。牛肉切成比肉丁大不了多少的小块,用竹签穿起来,肉的长度不到一寸,看着挺秀气的。放在箅上烤的时候,先在肉串的两面都刷上油,烤的过程中用锅铲不断翻炒,然后根据不同口味,撒辣椒面、孜然、盐、葱末,继续翻炒至肉串熟透。这样烤出来的牛肉串,肉质鲜嫩,口味醇厚。  麻辣子鸡  麻辣子鸡是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正宗湘菜名肴之一,有“有吃麻辣子鸡就有吃湘菜”之说。麻辣子鸡取料用半公斤左右的当年子母鸡,取出内脏,砍去头爪,剔掉骨头,然后切成方丁,先入油锅氽炸。再佐以辣椒、花椒子、绍酒、黄醋等急炒。该菜色泽金黄,皮焦肉嫩,麻辣入味,油润鲜香。  团年菜  “团年菜”是“合菜”的俗称,为土家族过年家家必制的民族菜。相传明嘉靖年间,土司出兵抗倭,为不误军机,士兵煮合菜提前过年。其制作是将萝卜、豆腐、白菜、火葱、猪肉、红辣椒条等合成一鼎锅熬煮,即成“合菜”。除味道佳美,还别有深意。它象征五谷丰登,合家团聚,又反映土家人不忘先民的光荣传统。&nbsp&nbsp

    丽江纳西丽江行旅图

    bsp;丽江色泽  黑白丽江摄影西门  相机总是偏激的,非贬即褒,要证明它是活物。丽江古城才照了一卷,比计划中的少;洗出来又比预想的还差。纳西族的建筑,阁楼的红,砖房的青都是偏灰的调子,老老实实的彩照是不讨好的,所以岭南美术出版社一本厚厚的丽江画册里都弄着黑白光影的玄虚。  大街上如国庆,红、黄盆花层层叠放;匆匆的游人,淘金者样精刮地要掘出每一分情调;小街水边杨柳旁是一律的餐吧,座上客努力入戏的暧昧神情。路边小铺子,脸膛通红的姑娘兜售着“丽江粑粑”;高挂起灯笼的客栈,老板隆重介绍着:都是老房子了  主客双方都很知道,我们在丽江。处处都被有意无意地提醒着:丽江哦。文化遗产哦,情调哦。 这个由民族、西部、被保护传统、自然材质、洋泾浜几样硬通货搭起来的舞台,该有的一样不少,昏暗古玩铺里果然有沧桑的马鞍和烟袋,也有前两年批量印刷出的上海3o年代美女月历牌;餐馆竞相标榜:本店有丽江最好的比萨;工艺品贩子都扎着长发,蹲在铺子里做雕刻状,都参照同一本纳西神像图谱和东巴文字典,勾线,平刻,涂广告色。  这是个开放的舞台,它殷勤招呼着,来嘛,玩一下嘛。可是戏剧的某种悲惨成分使我却步了,便成了台中最尴尬的那个。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我在多数照片都手足无措得像个主持人。 城镇生活隐退到幕后。走在一些偏僻的小巷,从厚重的门缝里窥视,院落里堆放灰蒙蒙的电视机包装箱,停着刚从四方街担回来的货挑子。狗开始叫了。无甚必要的酸楚泛上来,正如我们看到戏班子在后台的起居场景时那样。  一座经不起注视的小城。它的表皮随来自四面的巨大目光膨胀收缩,它的魂也许层层地褪成表皮,也许飞升至更高处。也许最后剩下的,是浩荡光线中一座皮屑的空城。据卡尔维诺说,一座城市没有字词的匹配,其回忆就会遗失。中国是个反向的国度,总有些反向操作。  布拉格咖啡馆是丽江城中的异物。也许是因为我到来的时间吧。午后两点,进门后只看到弥漫的阳光,黄金雨样。室内的原木陈设与人都透明并熠熠生辉。爬在地上的白狗绝非京吧,虽然小,长得很有狗样子,龇着一排细牙睡觉,任我推它在地面画了36o度圆。开店的小姑娘从北京来,聊着,脑子忽然冒出雕刻时光四字。时与光是这店的材质,雕与刻是经营手法。好的咖啡馆总能过滤掉世界的杂质,在丽江再次得到印证。  再聊着,她说以前一直在北大附近的雕刻时光咖啡馆干,这里诸样事物都含着那里的传统。吓一跳,“那里”我想过要去,但一直未有足够理由成行。  丽江文化  二者的关系是,丽江保护了文化,现在轮到文化来保护丽江。  文化是宋元以来汉人的文化。纳西族人在这里住了75o年,修缮房屋,沿茶马古道做国际贸易,伺弄花草鸟木,吟诗做画修史,搞乐队。他们有足够的聪明去领会那个泱泱大族的智慧,却又还没聪明到去颠覆它,这一点他们比汉人差劲。  古城人家,院门都有对联,有发白变脆的“遵礼”、“守制”。丁忧这回事,宋代最严;明朝常被官员借来避风头;到清似乎已不作兴了;有“出自名家有教女,归于汝家识礼人”,这是嫁女的;有新贴上去的“风来花落春谢早,梦回锦帐鸳魂惊”,院落里还有香烛余烬,悬着礼幛,看字样去了的是这家的主妇,不由人不起意怜惜。  听说,古城的老人里有国宝级的画家,有写历史小说的,有马帮老大,有能治癌症的神医,有生意跨几国的富商。他们的后代,在哪里呢  纳西人的成功之道在于让文化潜伏在生活中。文化好比地下党,生活好比革命群众,硬要把生活上升为文化,最可能的下场是:文化被腰斩,生活到别处,有史为鉴。  丽江被国际社会表扬了,所以大族中人也对丽江产生了兴趣。纳西族人对于这等提拔,不知会不会说:妾本弱质,何堪临幸  丽江时间  纳西古乐  风土之外,云南的人是有侠气的,山高古风吹不散。一路走过,未见有欺生的人。商贩按本定价,不因旅游城市上浮。在丽江一咖啡馆里打听泸沽湖情报,隔壁桌的男孩闻声带我们去他住的客栈找一去过五次的老泸沽湖。男孩是北京的,这份热心却也可算在丽江身上。  在丽江的纳西古乐研讨会住宿,晚上能在楼上免费看演出。这间作一个“回”字的老楼恍惚间可认做龙门客栈的翻版。楼下客满堂,声鼎沸。俯瞰舞台,灯光浮动飞舞,老人们的锦缎衣服、黄铜象牙乐器与眼镜片上暗光流过。楼上偌大一圈回廊黑洞洞,倚阑干靠着两对模糊的人影,其中我捂着一杯糯米香茶时而冒丝白气。丝竹锣鼓堂皇奏起的是唐玄宗的紫微八卦曲,正欲觥筹交错不醉无归,又捉摸不住桂花稠酒在哪一代的长安。  那北京男孩打算着在丽江住到明年1月。离开丽江那晚买了本行走丽江,一张牛皮纸的手绘地图,可以折成12页的小册子,在“地点”,“人物”,“事件”“找感觉”的纲目下,古城的正野史,大小隐,时明时晦的趣味点,都被编制在61个词条里。又有“丽江古城十件事”:  一、到万古楼听鸟叫,与丽江老头搭话。  二、吃一碗黄豆面。  三、看四方街的四张脸。  四、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巷。  五、拜会一位隐士或狂人。     六、站在远处观察一位丽江老太太。  七、喝一口丽江的井水。  八、有幸得到一张“丽江名片”。  九、各买一个不同类型的丽江粑粑  十、进一个院子发呆。  我看着这单子发了会呆核算着我做局外人的成本。进入一个古代城池真费时间哪,有空,再来罢。    网友回应  西门:   布拉格,都是熟人。咖啡,据一老外说,是她在亚洲喝到的最地道的这是据女主人说的。狗是地包天,昵称“豌豆”。不知她的店门口加了栏杆添了桌子没有呢  不同的朋友在丽江过相似的日子,这是丽江给人的惊喜之一吧。 &nbspbsp; 忘了说了。对对,豌豆。聊到我以前养了只狗叫玉米,马上就与她很多共同话题:  西门:   有没买中国结俺可是小股东:   看到布拉格里那盆大麻吗长得风姿绰约的很是喜欢,不知结了种子没有,想叫小姑娘寄些过来的。然后在大理田边发现原来那么多夏日里放肆地疯长着。 bsp; 没人向我推荐啊。街上有间中国结店,个人认为不太中国:    俺在布拉格把两猫一狗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功夫去理那大麻。这次真是太匆匆,回头方知错过太多,难怪你三番两次地往那跑。其实这次印象最好是泸沽湖。改天有空再细道来。&nbsp&nbsp

    丽江纳西大研古镇漫笔图

    瞎子  说实话,第一次从东大街进入丽江大研古镇的时候,我的印象并不好,以为到了深圳的民俗村。东大街宽敞而气派,两边的楼古色古香,而且不仅造型似乎整齐划一,就连卖的东西也和一般的旅游城市没什么两样:平庸而廉价的纪念品。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新建的。只有各家门前的小桥、流水和柳树让我觉得别致而亲切。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大研古镇。  跨过小桥,穿过这些喧闹的店铺或者银行,到它们的后面,你就可以看见古老的房子,阴暗的街道,还有窄窄的流水。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对于仅几步之遥的喧闹恍若不闻。  四方街边的牌楼摄影huu  我一眼就看出来我不属于它。  这里的街道最宽的只有两米,都铺满了巨大的石头,它们的形状很像江南小镇街面的大青石,但却是五彩的。为此,它有着不同凡响的名气。石面凹凸不平,但经过无数年的磨擦和洗刷,边角变得圆润光滑,在小雨中散发着一种古朴的质感。  这样的街道,它的宽度和路面显然在提醒我这样一件事:它不打算招待任何机动车的橡胶轮胎或者旅游者高科技的运动鞋。它只适合步行,更确切地说,是赤脚或者布鞋式的步行。事实上,我俊秀的dids在这里笨拙不堪,步履蹒跚。我情不自禁蹲下腰,轻轻抚摩它光滑而起伏的表面。  街边的房子大多都是两层的,经过风雨的侵蚀,木制的结构已然歪斜。但是就是这样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房子在著名的丽江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倒是新城区有了不小的损毁。这些房子的二楼大多矮小阴暗,我甚至怀疑那里面能不能住人。它们都有类似汉族民居式的飞檐和青瓦,但这种学习汉民族的痕迹并不能掩饰纳西族自身的建筑特点。无论是“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都使得它们风韵别致,自成一家。  古镇的房子大多门很小,在狭窄的胡同中显得有些阴森。但是你一推开门,满院的花树就会朝你扑面而来。它们在阳光下娇妍多姿,色彩夺目。这时候,宅院的主人往往悠闲地步过来,请你坐下喝口茶,赏赏花。那种从容也让你觉得如果匆匆忙忙真是要大煞风景了。  让我觉得惊奇的是几乎古镇里每家里都是如此的姹紫嫣红,走在窄窄的街道上,随时能看见一株火红的石榴树从哪家的院子里伸出妖娆的枝条。  你不要忽略随手推开的任何一扇民居的门,它们往往都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说有一个从出身古镇在昆明教书的老师实在忍不住,便辞了职回到家中,天天端详家里的门,碰到游客就要请回家细致而不无自豪地介绍,简直乐此不疲。  其实丽江大研古镇最出名的是水的设计。我非常佩服当初设计建造这个古城的丽江土司。一条河水从东面流进古城,随后分为两支,然后分为无数的小支流,从每家的门前流过。由于地势的关系,水一直是以一种比较快的匀速流动,虽然家家都是在这条河里洗衣洗菜,但是废弃物很快就会被流水带走不会沉淀。而河水下面是日常生活污水的下水道,根本看不见。我在古城漫步的时候,时常会望着婀娜柳条下清澈的流水,怔怔半晌。  说起大研古镇,不能不提四方街。这是古镇的中心广场。据说,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广场。每天晚上,人们把闸口关闭,河水就漫上来自动冲洗这里,等闸口再次打开后,四方街就在清晨透过氤氲雾气的阳光中一尘不染。很可惜,这个系统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整修中被彻底毁坏了。  我惊异的是它的狭小和简单,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广场了,完全不适合作为大规模人群有目的的集会,也根本没有地方摆放领袖雕像或者纪念碑。看来,当初设计者造它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为自己在这里搞一个大家瞻仰的项目。四方街边上就是那些古老的民居,石桥跨越小河,把广场和狭窄的街道连接起来。人们在石板面的四方街上从容地闲逛,和卖工艺品的小贩讨价</br></br>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