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海王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富从盲盒开始

章节目录 第290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等等,鲁迅先生的儿子怎么姓周?”一个记者忽然疑问的向旁边的人问道“鲁迅先生的儿子不应该姓鲁吗?”

    “额……”周围一片沉默,没有人愿意回答他这个问题。

    “接下来,宣布,黄鹤黄鹤化学奖的是李远哲先生,李远哲先生在座的诸位可能有些不太熟悉,不过他在1986年已经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了,李远哲先生的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全世界共同承认的,作为获得第1届黄鹤化学奖的大师,实至名归。”

    “不过呢,李远哲先生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现在居住在湾湾省,虽然湾湾省也是中国的领土,梨园镇先生也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人。”

    “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某些原因,我暂时就无法前往湾湾省亲自给李远哲先生颁奖。所以如果李远哲先生不介意舟车劳顿的话,希望可以来一趟温州,我将亲自在机场迎接,请他会祖国坐一坐,同时将奖金颁发给他这位名副其实的中国人!”黄鹤笑眯眯的说道。

    “对了,要回国的话,记得办理一下台胞证,不复杂,就和我们的身份证是一样的。”

    “居然颁发给李远哲!”

    “我靠,这个黄鹤,太好玩了,太他妈的刁钻了!”听到黄鹤颁发的黄鹤化学奖的结果,一些知道详情的记者,全都一边张大的嘴巴,一边憋着大笑,这个颁奖结果实在是太好玩了,黄鹤这个人也太刁钻了,这个新闻的新闻效果也实在是太强了。

    妈的,真的快憋不住笑了。

    众多记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那也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这个李远哲,是土生土长的,出生在湾湾省的人,在湾湾省读完大学之后就去美国读书,毕业之后一路在美国搞研究,还获得了美国国籍,最终斩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而在94年的时候,李远哲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美国国籍,重新回到了弯弯省,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国人,然后现在一直居住在湾湾。

    从这个李远哲的个人背景来看,第1届的黄鹤化学奖颁发给他还真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他的的确确是国际上化学成就最高的中国人之一,人家还拿过诺贝尔化学奖。

    同时,李远哲也的的确确是中国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他之前加入美国国籍的时候,这奖项确实不能颁发给他。

    可他现在既然已经退出了美国国籍,重新拿回了中国国籍,那他就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人,可以获得这个奖项的。

    可是黄鹤的1,000万奖金颁发给他,却告诉李远哲,自己去不了湾湾省,让李远哲自己来温州领奖,还得办理台胞证,在国内留下个人证件,这就非常的有趣了。

    首先,李远哲是明确表态过自己不回大陆的,哪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多次邀请,人家也就是不来。哪怕到了2021年,也是如此,这个李远哲的阵营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黄鹤让他来大陆领奖,而且还是以中国人的身份来领奖,那李远哲恐怕就要陷入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了。

    来,那就是打了湾湾省很多人一巴掌,中国人大大的团结了一把,但是李远哲自己恐怕要很受伤。

    但不来的话,喂,这可是1000万人民币呀,就算是李远哲,恐怕也很难拒绝的数字呀。

    所以当黄鹤宣布了化学奖的颁奖结果之后,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个李远哲究竟会不会来。

    但不管来不来,黄鹤都是赚的。

    来了,那祖国统一迈进了一小步,同时狠狠的打某些人一巴掌。

    如果不来,黄鹤白省了1000万,还不会有任何人说黄鹤的坏话,更重要的是,这还能够赢得上面的好感,黄鹤这个奖颁发的,简直逆天了。

    想到这里,众人更加好奇,黄鹤接下来会把奖项颁给谁了。

    “我宣布,黄鹤生物暨医学奖的获得者,是来自浙江宁波的屠呦呦女士,屠呦呦女士一生致力于对青蒿素的研究,以及对疟疾的治疗和预防之中,从我们中国的传统医学中找到了青蒿素,同时也为为全世界找到了治疗疟疾灵丹妙药。”

    “在她的发明下,全球有超过数亿人得以重获新生,她虽然不是一名医生,但她救过的病人,比任何医生都要多,黄鹤生物暨医学奖,颁发给屠呦呦女士,名至实归!”

    和之前两个或者两者相比,很多记者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屠呦呦这个名字,他们甚至连怎么写这三个字都不知道。

    所以大部分的记者都是两眼茫然,只有少数记者惊讶的看着黄鹤,他们显然是了解屠呦呦的,可没想到黄鹤会把奖项颁发给她。

    但是当他们仔细琢磨一下屠呦呦的贡献之后,又觉得,屠呦呦还真的担得起这个奖项。

    “看来黄鹤也是用心来收集过资料,否则根本找不到屠呦呦这个野生的大神”少数的记者在心中感叹道,同时,他们开始迅速的打起了腹稿。

    相信等到黄鹤奖的消息公布之后,全中国都会有大量的媒体开始研究这些获奖的人,然后就是大量的相关文章见报。

    其他获奖人名声很大,写的人肯定很多,竞争不过。

    但知道屠呦呦的人太少,想写她的话,那还得从头开始收集资料,少说也要准备个两三天的时间。

    所以自己对屠呦呦的了解就是优势,趁着现在打好腹稿,晚上就开始写文章,明天就直接见报,这就是大功一件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